2007年7月15日 星期日

新移民姐妹快樂學中文 (終)



        當初我是看到了破報的消息,雖然第一次的培訓已經結束了,因為長期對於新移民議題的好奇,以及過去讀了夏曉鵑老師的《流離尋岸》,心想可以結合東吳大學的實習課程來透過擔任志工指導教師,透過對話更加了解新移民議題,而一路過來的獲得卻是遠遠超過當初所想像的。在培訓期間,與其他老師的互動讓我了解到關心同一個議題的人們不同的面貌,就好像在不同的社運議題或者場合裡,總是有著不同的想法和聲音,開始時,有人認為識字教學應該專業一點,也有人提倡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對於新移民姊妹的需要我們仍然是從一個上對下,或者接納「他者」的觀點出發,這也可以在許多政府部門相關的計畫或者學者的研究裡廣泛的見到,幸有張家寧老師以及黃國祥老師ㄧ起指導,曾在美濃協助新移民姊妹課程的家寧老師以及對人權很關心的國祥老師都很不同,他們強調的打破過去的既有想法,我們聚在一起重新認識新移民姊妹,他們談的是培力、增能,而少強調差異和包容,好像讓我回到了東吳課堂上的人權第一講,人權最初的理想就是維護每一個人身為人的尊嚴,任何後來的包容說或者群體化都是人權發展的墮落,在萬華的新移民會館裡,我們學習變成新移民姊妹,就想家寧老師常常說的:「你記住這個感覺,這就是姐妹們的感覺。」

  開課前個個志工老師更是坐如針氈,直到看到了可愛的新移民姊妹們,大家才真正的展開了笑顏,看到美麗的她們談笑風生,其實都已經有很好的中文程度,但是上課後又偶爾感到挫折,因為教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常常我們志工老師自己都常常筆劃弄錯或者造出很怪的句子,但是我們慢慢去體會那一部分也許重要,但絕不是最核心的部份,最最重要的是我們想與姐妹們一起學習成長的心,還有我們大家日益增長的感情,課程的內容也都反應出了課程的目的除了中文的練習之外,生活適應以及自我能力、信心的開發才是姐妹真正需要也想要學習的。寫這篇心得時,我正結束與姐妹們同遊淡水的行程,途中大家笑聲不斷,一起吃東西、買東西,雖然我不是逛街好手,但是我真的深深體會與她們同在才是協助她們融入台灣社會的方法,甚至她們也幫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還有檢視過去被錯誤植入的觀念,我不要看新聞、看文章認識她們,我要跟她們出去玩、熱情與她們分享我所知道的一切,而當她們也認真的跟我說著故鄉的一切,跟我交換電話還有e-mail,我知道自己交到了許多好朋友。

        整個實習的過程讓我對人權的實踐有了許多省思,我不想要只是一個激情的行動者,也更怕自己是光說不練的人,所以我了解到了最好的狀態就是這兩種心情的永遠掙扎,這堂實作課把我從東吳的課堂拉近了與新移民姊妹互動的現場,這與過去社運的場合不同,一個比較長時間需要投入比較多心力的過程,呼喊很容易,但是堅持很難,不過當中我們也必須去思考在社會制度或政治架構沒有改變的同時,草根性的努力會不會付諸流水,如何從法制或政策面讓新移民議題得到妥善的處理,一個社區大學、一群志工老師的力量影響的範圍有限,但是如果有機會讓更多的人得到相同的浸淫,推廣出去的話,可以事半功倍,不論怎麼樣在理論與實踐中取得平衡,我都時時提醒自己,每一個人每一張臉都不同,一定不要以偏概全或驟下結論,因為這些新移民姊妹不是別人,都是我的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